第496章 大明的第一次制科_十国江山风月
笔趣阁 > 十国江山风月 > 第496章 大明的第一次制科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96章 大明的第一次制科

  “薛怀让、郭绍之案件,已经尘埃落定了。涉案者,多达六百二十一人,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”

  杨骁的语气发寒,面色不变,继续道:“然,似薛怀让、郭绍这样的贪官,在我大明何其之多也?”

  “多如过江之鲫!”

  “朕有心澄清吏治,严惩贪官污吏,还我大明百姓一片朗朗乾坤。”

  “只是要做到这一点,谈何容易?”

  顿了一下,杨骁从御案上,拿出了一道奏章,似笑非笑的说道:“卿等且看,朕手里的这份名册,有五百二十八人,全是朝中和地方上的贪官污吏。”

  “其中,有巨贪,也有小贪,也有渎职之人。”

  “卿等最好由衷的希望,这份名册上,没有你们自己的名字。”

  “朕不会放过一个坏人,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。”

  “名册上的这些贪官污吏,朕会交给刑部、大理寺和御史台,三司会审之后,酌情论罪。”

  “该杀的杀,该黜的黜,该流放的流放。总而言之,朕就一句话——”

  “法不容情!”

  “朕希望在我大明,狱讼无冤,刑戮不滥。也要求朕自己不因怒刑人,因喜赏人。”

  群臣闻听此言,都纷纷跪了下来,再次山呼“吾皇万岁”。

  只是,不少大臣的心里着实是没有底气的。

  谁能保证自己的屁股底下是干净的?

  即便是老太师冯道,也不能淡然处之。

  这五百多個官吏,着实是不少的。

  难道杨骁要一一罢黜,一一处死吗?

  能被镇抚司和御史台罗列出来的贪官污吏,那自然是臭名昭著,有了确凿证据的。

  可以说,他们的下场,完完全全可以预料到。

  这个时候,作为尚书令的王溥手持牙笏出列,一脸严肃的神色,朝着杨骁行礼道:“陛下,若是这般,朝中和地方,恐将有不少官位空缺。”

  “以微臣之见,陛下不妨从两京的前朝臣僚中,挑选出德才兼备之人充任,或是开科取士,遴选天下贤才!”

  杨骁微微颔首道:“王卿所言,甚合朕意。”

  “自隋唐以来,科举取士,已经成了定例。这样吧,朝廷就开一次制科,定于今年六月开考,八月进行会试。”

  “此番制科,由吏部、礼部负责,王溥为主考,冯道为副主考。”

  “举凡读书人,不论是我大明治下的,还是他国的,有功名与否,皆可报考,不必经过‘阁试’和公卿举荐。”

  “此乃我大明第一次科举,朕不希望有任何徇私舞弊,弄虚作假之事。”

  “否则,一律严惩不贷!”

  “臣等遵旨!”

  王溥、冯道以及一众吏部、礼部的大臣都跪了下来,异口同声的回道。

  所谓的“制科”,又称大科、特科,是朝廷为选拔“非常之才”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。制科非常选,必须要等皇帝下诏才举行。

  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,屡有变动。

  应试人的资格,一开始无限制,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,并准自荐。

  后来,随着限制逐渐增多,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。

  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,御试前又加“阁试”。

  所以杨骁才会免除了“阁试”以及公卿推荐的限制,以便于从中招揽更多的可用之才。

  “陛下。”

  吏部尚书苏禹珪皱了皱眉头,旋即上前朝着杨骁躬身行礼,进言道:“朝廷要开制科,理应遵循以往的规矩。”

  “如辽国、蜀国、唐国等诸国的读书人,未经引荐,身份不明的情况下,难道也让他们通过制科的方式,在我大明出仕吗?”

  杨骁摇摇头道:“有何不可?朝廷要做的,不外乎唯才是举。”

  “何来的身份之别?”

  苏禹珪讪讪一笑,道:“陛下,微臣担心的,乃是辽、蜀、唐等国,会趁我大明此番科举之际,派出饱读之士充当细作,混入其中。”

  “以他们的学识,料想通过科考,在朝中和地方谋个一官半职的,也不在话下。”

  “这样的间者待在地方也就罢了,若是居庙堂之高,微臣唯恐会对我大明不利。”

  “请陛下明鉴!”

  随着苏禹珪的话音一落,老太师冯道也是手持牙笏,站了出来,须发皆白的他,颤巍巍的向杨骁行礼道:“皇上,苏大人所言极是。”

  “如此几乎毫无限制的制科,难免鱼龙混杂。”

  “以老臣之见,还是应该按照以往的惯例,让朝中的大臣和地方官僚为国荐才,通过阁试之后,才有参加制科的资格。”

  “如此一来,即便被推举的人之后出了任何事,推举他的臣僚,也脱不了干系。”

  “臣附议!”

  “太师老成谋国之言,请陛下明鉴!”

  朝中的不少大臣都跪了下来,七嘴八舌的附和苏禹珪、冯道的主张。

  这古往今来的,每个朝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有所不同。

  上古时期是世卿世禄制,出身低微的人,基本上不能当官。

  到了汉朝,盛行的察举制,朝中的公卿和地方上的郡守都能推举人才,有名气的士子,也会被朝廷征召,即“举孝廉”、“举茂才”等等。

  两汉的察举制由此衍生了士族门阀。

  那些经学世家基本上代代为官,还经常相互举荐,相互吹捧,这就让世家几乎垄断了官场。

  直到隋炀帝的时候,开科取士,其目的就是为了遴选天下人才,打击势力盘根错节,跟附骨之蛆一般的世家。

  然而,隋炀帝终究是低估了士族门阀的力量,隋朝也因此二世而亡,跟历史上的秦王朝一样昙花一现。

  之后的唐太宗、唐高宗和武则天,都没有隋炀帝那样的偏激,他们采取了“温水煮青蛙”的方式,推行了科举制,致力于削弱士族门阀的势力,并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
  所以说,自唐朝以后,就再也没有真正的士族门阀了,取而代之的,则是以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,跟那些大地主(豪强)。

  到了这个时代,科举制已经大行其道,不过朝廷偶尔还是会让朝中的公卿举荐人才的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g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qug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